
Hello,各位小伙伴和家长们好。迈入十二月,大学申请迈入一个新阶段。今天,斐然文书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名校招生官招生时候的心理,他们关注哪些方面,筛选人选时都在考虑什么...
我们请到了名校招生官Eoin老师,他来自美国,毕业于范德堡大学教育学院,过去10年在上海工作发展。作为校友为母校范德堡大学进行校友面试,同时,他也为密涅瓦大学提供一些外展服务。
还没有看过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们,点击图片或文末阅读原文跳转阅读哟~
EOIN老师的面试建议:
Student’s presen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fore, after and during
- 穿着专业
It is best to dress somewhat professional although I personally do not hold it against students if they are casual or in a school uniform. Other people may expect you to dress up though.
- 配合面试官
Make it easy to schedule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 interviewer.
- 写封感谢信
Write a thank you note! This is key! Many students do not. Personalize it with some comments from the interview too.
- 提前做好调查
Interviews are really about getting someone to like you. Look up the interviewer on LinkedIn and find out more about them so you can consider some topics or questions to bring up.
- 对话平衡性
A good interview is one where you are not talking the whole time. It should be a more balanced conversation.
- 千万别没问题
A huge red flag is a student who does not have any questions
Prepare thoughtful and intelligent questions
- 具体化问题
Get specific… look at the school’s website and pick something meaningful to you
- 选择面试官能回答的问题
Think about what the interviewer can really answer for you that you can not answer for yourself or that they can answer better than admissions
2020年Muir Award 获得者Jon Boeckenstedt是美国Oregon State University大学的录取招生官。他从1983年开始从事招生工作,他将从业这些年来的心得体会汇总成8条tips,分享给每一个奋战在大学申请阶段的同学们。
- 录取并不是挑尖尖
首先,我们无法定义 "最佳"。即使我们可以,只有“最好的人”的班级也会是一个无聊的班级。虽然智力是大学所看重的,但”有趣“和”多样性“甚至更为重要。有时候,成绩最好但却没有特色的学生反而显得平平无奇。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Femi Ogundele的话说,招生过程寻找的是 "卓越,而不是完美"。
- 实话实说,招生会考虑到钱
一位同事曾经告诉我,"没有利润,就没有使命"。大学是不可能仅仅靠善行和善意就能运作的。一所大学用的电费惊人,电力公司每个月都要现金;教师们希望他们的工资及时打到他们的账户上;学校实验室的试管和超导核磁共振仪也不是免费的......
太多的人认为 "非营利性 "意味着 "慈善"。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知道在何处划清界限。招生过程中会考虑钱,但利润绝不是我们的动力。
- 毕业率是投入,而不是产出
Malcolm Gladwell在New Yorker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大学录取的文章。其中他澄清了选择效应和治疗效应。
选择效应:“你不会因为上模特学校而变得漂亮;你被选中是因为你一开始就很漂亮”。
治疗效应:你并不一开始就是一名海军陆战队员,日复一日的训练使你成为一名海军陆战队员。
同样,如果选拔过程主要接纳富裕的、受过大学教育的父母的孩子,或者为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特别的财政援助,这个学校的毕业率就会很高。
毕业率与在招生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大小成反比。如果录取中承担的风险很少,毕业率就会高。
- 我们并非生活在任人唯贤环境中
我曾经听过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Harry Brighouse谈论美国和英国教育系统的差异。他提出的一个观点让我记忆犹新。他指出,在美国,人们认为功绩和成就是同一件事。但他认为没有人能够取得任何成就,除非有人在他们身上投资,有了投资,作为投资受益者的学生才有可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在孩子身上投资的人可能会将功绩和成就两者等同起来。
这意味着在试图衡量 "功绩 "时,如果你真正要寻找的是成就,很有可能援助就会流向有投资的孩子(比如家境优渥的),而这些学生并不总是需要或值得援助的人。在大学里的权力机构的授意下,招生办公室很有可能成为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核心。
// 标化考试并不完全体现学术能力
SAT和ACT的一些部分明确衡量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如果这就是它们考察的全部内容,这些标化考试也许是招生过程中的有用工具。它们还或多或少地衡量了情绪控制、处理速度,准备和练习以及其他方面。这些能力在大学里可能有价值,也可能没有。
我们没有标准化的美国高中课程。我们设置的这些测试从来没有,也并不衡量 "能力 "或 "本能"。作为进入学术界大门的障碍,它们对富人来说只是小障碍,而对那些没有社会、财政和文化资本来克服它们的人来说,则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用来延续不平等的工具。
几乎所有关于录取程序不合法的诉讼都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更有资格,因为我的考试分数更高。" 但这个论点并不成立,因为标准化的考试成绩很重要,但并不完全代表你的能力。
- 不存在 "NEED-BLIND"录取
所谓Need-Blind,不能算是一种奖学金,而是美国大学的录取政策。在录取时,不管你的家庭财政情况,申请助学金与否,一视同仁地录取。录取后对所有的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也就是说你的家庭存款收入情况等不会影响你的录取。
暂且不说大多数大学有没有足够的申请量,他们甚至没有考虑支付奖学金的能力。很多大学希望申请者自己支付大部分的学费和资源:比如优秀的个人文书,就读于资源丰富、提供AP课程的高中;通过数月的考试准备获得的标准化成绩高分;教师写的推荐信;通过私人课程或课后工作、活动而获得的领导力或杰出的成就;以及非第一代大学生。
大学申请确实存在不公平,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文书水平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 招生官们并不总是制定议程,但被期望执行它
指责招生办公室的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但是大学的任务和完成任务而制定的战略,校长、院长、主任的目标,它们才是食物链的顶端。
一个好的招生和财政援助职能部门应该成为外部市场和学院内部运作之间的纽带,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因为很多学校的董事会由商人组成,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了解也不喜欢大学的运作方式。
- 招生过程不简单,但也没那么复杂
很少有大学会录取多项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过预测一个学生未来的表现并没那么简单,它有着太多的未知数。这大概就是录取工作如此令人沮丧同时又如此有意义的原因吧。
一年后,也许大一新生的平均GPA是能够被预测到的,但其中一些被招生官看好的好学生会退学,而一些原先不被看好的学生会脱颖而出。
文书真的太重要啦!它是同学们向学校展现自身,用“软实力”说服招生官,表达想法与愿景,匹配能力与方向的重要材料。
在过去多年的从业经验里,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花了最多的钱,却没有在最需要得到帮助的地方——文书——得到想要的效果,申请结果也差强人意。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英语能力,能够找到足够的支持性信息和资料,填写网申表格,寄送语言成绩,查找合适的项目,申请留学签证等等并不再是一个秘密或者一件难事,免费的资源随处可见。
我们决定把高端留学咨询当中最核心的部分——文书创作——解构出来,用一个性价比最高的价格给到能够自主的半DIY留学申请的学生。
让学生家长可以花低端留学的钱买到高端留学当中的最核心板块,把父母的辛苦钱花在刀刃上,用高品质的文书来提升自己的留学申请竞争力,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想要了解更多?
欢迎咨询斐然文书小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