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上期斐然文书和大家说到过的优秀申请分享今天如期而至!隆重有请我们的Grace,她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灵气、善于总结的学霸同学。
经过一个申请季的忙碌,最终她也收获累累硕果,收到Emory、HKU、BU、UCL以及UC系众多大学offer。最终她选择坐落于美国亚特兰大的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
埃默里大学是世界顶尖的私立高校(属于那种默默🐂🍺的高校),非常注重小班精英化教学,2021年US News排名第21位,本科教育尤其优秀,是25所“新常青藤”之一。亚特兰大有不少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比如可口可乐、UPS、达美航空等等,还有不少影视基地(儿时回忆《吸血鬼日记》就拍摄于此),和埃默里大学关系都非常紧密,从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可见一斑。
▲绿色为录取
Grace从心态、文书、专业、活动等等方面非常具体全面地和我们分享了她的申请过程以及心路历程,对于即将准备本科申请的同学来说真的很有参考价值。
废话不多说,谢谢可爱的Grace,让我们一起阅读她的申请心得吧!
关于心态 MINDSET
回望我的申请季并没有太多戏剧性的时刻。文书写作和IB的课内考核、以及各种琐碎的事情积压在一起应接不暇,所以整个申请过程更多的是持续性的低迷、偶尔的小惊喜和整体的波澜不惊,包括收到Emory offer的那一刻也只是小小的雀跃,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申请季在那一刻已经结束了。
以及很重要的两点:拖延是致命的,保持心态很重要。(感谢Alvin老师分享的Coursera上关于Happiness的课哈哈)
▲点击上图,Alvin老师提到的Happiness课程可以在这里了解
关于专业 MAJOR
小时候总有一种想和父母“对着干”的心态,长辈觉得本科学艺术对于目前目标还不确切的我来说未来的选择面过于狭窄,心里虽然认同但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没有被尊重。作为退让起初打算学Media and communication,但是后来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排除法产生的选项:理科很烂,不想学商,最终在一众人文社科中选择了自认为和市场比较贴近的传媒。
抱着这个预期度过了整个高二,但在申请的时候还是兜兜转转回到原点选择了Art History。期间看了很多纪录片,被艺术史背后蕴含的哲学、历史与情感所吸引,惊叹于那些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自然和生命的歌颂和理解。甚至写了一篇关于唐宋墓穴中妇人半启门图像所展现的艺术由宗教到世俗的转变过程的research paper。虽然现在又开始动摇了哈哈,不过大学还有机会做更多的探索。
关于文书 PS
由于疫情我报名的所有SAT场次都被取消了,托福分数也平平无奇,所以我的标化成绩并不处于优势。我个人认为我的整个申请package中的亮点是文书(或许还有不算特别拉垮的IB预估分)。
我的主文书写作过程相对比较顺利,从雏形的构思到初稿大概花了一周不到的时间,之后除了结构的变动没有过多的纠结或推翻。Brainstorming的时候通过线上平台重新审视了自己十七年的人生,列出了很多潜在的主题,琐碎的、重大的、光新亮丽的、以及潜藏内心深处的,Alvin老师听我讲了每一个故事,最后一起敲定了最特别的Synesthesia(共感觉症,常见表现为一种感官会不自主触发另一种感官的症状,比如字母K让我联想到雨后湿润柔软的草地,比如3是明媚活泼的橙色)这个主题,讲述我作为一个synesthete,对这个“特异功能”从隐藏到接纳的和解过程,它如何帮助我更细腻地洞察情感,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我对艺术的理解、将它融入我IB艺术中的个人创作,并让我理解,对画布中的色彩、线条与图案的解读是一种对情感解码的过程。
我发现自己总是把文书写得很感性,比如NYU的Why Essay里我就把华盛顿广场那个吹泡泡大叔的泡泡比喻成了我对NYU的向往。并且我觉得写Why Essay是一个逐渐得心应手的过程,当我写完最后一篇essay再回看自己EA阶段写的第一篇,我好像就能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被拒了。最后虽然有些老生常谈,但还是想说申请季给我最大的体悟就是Be your truest self。起初我也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兼顾学业与活动、有领导力、有人文关怀并且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同时又有点小quirky的人——一个我所认为的大学招生眼所期望见到的形象。但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因为这样实在很别扭,甚至让我有点厌恶自己。而且就算成功地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所谓完美的形象,推荐信和Common App里的Teacher Evaluation其实也会从他人的视角展现你真实的形象。所以在Brown的video portfolio里我给自己定的主题是“一个内向者的独白”(the monologue of an introvert),讲述了我作为一个INTJ的内心世界、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解,以及how I try to shake the world in a gentle way。(虽然最后没有被录,but it’s not the fault of the video portfolio lol)
关于活动 ACTIVITIES
Emory的其中一篇文书我写的是通过云南线上支教我对公益的重新认识——在作为整个项目的发起者与当地负责老师沟通的后期我发现他们并不是很积极。这无可厚非,因为的确有时候支教是在配合志愿者演出,并且从当地老师的角度考虑,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占用额外时间精力且没有报酬、效果很难立竿见影的事,在疫情的影响下这个项目被迫中止了,也让我意识到,或者真正的贫富差距并不在于外在条件的差距,而在于思想意识的差距,他们沉浸在自己的环境中怡然自得,并不渴望更多的教育资源,让我难免产生如鲁迅所说“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情绪;也让我思考,我们是否有权利改变他人的人生轨迹,打破这些孩子的伊甸园,灌输一个庞杂的现代世界……所以我觉得如果难以免俗地做了一个很多申请者都做过并且招生官可能已经看到想吐的活动,比如支教、模联、商赛、甚至是不那么成功的经历,找寻一个与众不同的切入点一样可以出彩。

关于选校 SCHOOL DECISION
我的纠结点可能比较特殊,后申请季一直在香港大学和Emory之间犹豫,生活上的便利与学术上的优异不可兼得(没有说港大不好的意思,港大还是我高一的梦校哈哈),听了很多家人同学不同的声音,自己却好像越来越迷茫。甚至还在知乎上提了问题,评论是大型小学课文小马过河现场,不了解你的人其实很难给出最适合你的选择,也让我意识到最终的选择权总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最终选择Emory更多像是在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之间做了一个折中选项。我自己并不是一个people person,也很向往LAC小规模高质量的教育给予个体的关注。并且Emory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能给我这个对专业现阶段比较迷茫的人更多探索的空间。

最后感谢Bonnie老师和Alvin老师在申请过程中的支持和陪伴。整个申请过程更多是走一步看一步,也得益于从十一年级快结束的时候开始几乎每两周都会和Alvin老师进行的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线上语音,随时keep up我的状态更新。
每次的通话都很高效,解决很多问题并且为下一步制定计划。ED的时候帮我分析了很多利弊因素以及失败的可能性。那时候心态很不稳定,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让我再次变得犹豫不决,无数次怀疑自己的选择不自量力,两位老师的鼓励也让我重新拾起希望。
申请中的每一个环节,从选校到文书到推荐信再到活动列表甚至我的作品集都会层层把关。Alvin老师提供了很多有启发性与建设性的建议,每次我聊起essay新的构思,或者又在摇摆不定间考虑另一个专业,他总是能滔滔不绝地聊起自己的见解,并且提供很多有用申请相关或者专业领域相关的网站、coursera课程供我参考。写文书毫无头绪的时候每一次和Alvin聊完思路就会变得很开阔。他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文章的缺点,每次打开文书修改的文件,看到满满的小红框,不管是在遣词造句还是立意升华上的修改,都会让我觉得很安心且踏实,艰难的申请季有人和你在一起work on这件事,每一次起伏都让我体会到过程中陪伴温暖的力量。
我记得高一的时候我在作文里写过一句话:“我们总倾向于将追求理解为远大宏伟的目标,但我想追求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吧,或波澜壮阔,或平淡日常。”现在看来我还是选择了前者——道阻且长,需要勇气与爱为伴。

关于选校,Alvin老师这么说
就像Grace说的,选校的最终选择权在自己的手中,她做出了适合自己的选择。小助手也请到了Alvin老师给我们提供三个思考维度。
- 第一,美国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绝对有它的长处。Emory学术更加多姿多彩,有更多发展和探索的空间,未来无限可能;
- 第二,职业规划。如果想要在亚洲发展,港大会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要在美国发展,Emory是美国top25的强校,有着很强的校友网络,可以为未来打下基础。
- 第三,环境。香港大学无疑更靠近家人,而Emory在美国亚特兰大,是个大城市,适合想尝试生活在新环境结交新朋友的同学。
最后的最后
再次恭喜Grace圆满完成申请季
也感谢她毫无保留的分享!
斐然文书还会继续带来超优秀同学的申请心得分享
有更多问题,欢迎咨询斐然文书小助手~(微信号:frwriting01)
👇
